肺气肿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40户30人,亲历者讲述2020我们如
TUhjnbcbe - 2022/11/21 0:17:00

40个农户眼中的脱贫变化——年打赢脱贫攻坚战调查(上)

题要:年,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年,我们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年伊始,翻动年行走记下的一页页笔记,希望的田野、美丽的乡村,还有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又浮现在心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从采访笔记中整理出40个农户和30位农村基层干部的经历与思考,与读者分享。

这40个农户分别来自记者采访走过的广东韶关市、陕西商洛市和安康市以及贵州省沿河、从江、榕江三个贫困县。需要说明的是,这40个农户都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的,“样本选择”没有经过“学术标准”考量,算不上社会学意义的调查。但是,这些随机遇到的农户也许更能反映出普通人生活的变化。让我们透过普通群众的日常,来感受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变化。

刚刚过去的年,全国所有贫困县实现了脱贫摘帽。这一年,记者随着脱贫攻坚的铿锵鼓点,行进在南北乡间,感受着脱贫攻坚的努力,也分享着人们走出贫困后的喜悦。

新年伊始,翻动年行走记下的一页页笔记,希望的田野、美丽的乡村,还有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又浮现在心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从采访笔记中整理出40个农户的变化,与读者分享。

这40个农户分别来自记者采访走过的广东韶关市、陕西商洛市和安康市以及贵州省沿河、从江、榕江三个贫困县。需要说明的是,这40个农户都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的,“样本选择”没有经过“学术标准”考量,算不上社会学意义的调查。但是,这些随机遇到的农户也许更能反映出普通人生活的变化。让我们透过普通群众的日常,来感受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变化。

贫困之困

健康教育和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应成为下一步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脱贫攻坚最后这几年都在啃硬骨头,帮助最难脱贫的那群人走出贫困。经过前些年的努力,最后“沉淀”下来的贫困人口是哪些人?他们为什么贫困?

“病”是导致贫困的最主要因素。记者走访的40个农户中,贫困户有33户,其中27户是因病致贫。疾病拖累着这些农户,使他们在脱贫路上走得沉重而艰难。

尤其是癌症、尿*症这样的大病,往往会让多年积蓄化为乌有。“屋漏偏逢连夜雨”,有时,一家甚至有两个以上成员生病。

在广东韶关南雄市乌迳镇新田村,记者走访一户李姓人家。64岁的老人患有肺气肿,每天都要吃药;原本是家庭支柱的儿子又患有慢性肾炎,干不了重体力活;年,儿媳妇被查出乳腺癌,做了手术。在医保*策等扶贫措施帮助下,老人说,如今医药费负担大大减轻,家庭生计没有问题。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也感受到笼罩在他们心头的那份精神困顿仍无法卸去。年,记者走访过的27个因病致贫农户中,有5户是两个以上家庭成员生病。

夫妻俩加上老人孩子构成了农村家庭的主体。在这种家庭结构中,如果作为“顶梁柱”的丈夫或妻子病倒,家庭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贫困。记者在广东南雄市油山镇上朔村一位姓徐的贫困户家里,看到的是一幢二层小楼。迎面客厅装修讲究,几乎看不出是贫困户。41岁的主人说,房子刚刚建好他就查出了尿*症,每年看病需要2万多元。父母都已60多岁,还有两个孩子在上学,只能靠妻子一人打工维持,生活一下子困难起来。年他家被列为扶贫对象。他说,现在一年看病不超过元。看病负担减轻了,自己也要努力把日子过得更好。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走访的27户因病致贫农户中,家庭“顶梁柱”患大病的有8户,有残疾人的家庭占7户。

在秦巴山区的陕西安康汉滨区关家镇小关移民小区,记者遇到一位81岁的老人。他一生抚养了两儿五女,不幸的是老二残疾,58岁了还单身一人。夫妻俩都已80多岁,和这个孩子一起生活。在易地扶贫搬迁*策鼓励下,他们从深山搬到移民小区来,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生活起居仍有许多不便。

在粤北乐昌市,记者也见过一位90多岁的老人和60多岁、腿部残疾的儿子一起生活。这几年,各种帮扶*策在居住和经济方面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但他们仍然是需要
  

带着希望走向新的春天

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注脚;时代的伟大变迁,一笔一画刻写在乡村农户的变化中。

一年时间,尽管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记者采访的脚步受限,没能走得更远,但是走过的那一家家农户,都令人难忘。每一个贫困村、每一户贫困户,背后都有一段感人故事。因此,我忍不住从一页页零乱的采访笔记中,把这些农户的故事整理出来献给读者。

脱贫攻坚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改变了最贫困、最边远的地区,改变了生活道路上走得最艰难的那一群人。这些故事,发生在不同地方,但都是对脱贫攻坚成效具体且生动的诠释。

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既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在黔东南的大山里,了解人畜分离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当地干部提醒记者注意农户家的鞋架。过去关牛养猪的房屋底层被硬化改造后,许多农户自觉在进门处安装了一个鞋架,鞋子被规整地收纳起来。尽管鞋架并不精致,有的就是几根木条搭起来的,但这小小的改变,透露出人们对生活的精细态度。这是人居环境变化带来的一个想不到的改变。

当我们在风景秀美的乡村,在绿树掩映的山寨,在整洁的农家小院里,猛然间看到这些细小改变,感受到其背后人们生活追求的变化时,心中常涌起感动。

贫困不仅是经济的困顿,也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着影响。过去许多年,贫困地区的人们在向外人“自我介绍”时,总要强调一下“我们那个地方穷”。贫穷的现实在人们思想深处留下深深的烙印。今天,当我们再走进已经脱贫的深山远村时,听到的已经是“风景美”“生态好”这样的介绍。介绍词不经意的变化,折射出贫困地区人们的自信和希望。脱贫攻坚给了他们一个重新审视家乡山水的视角。透过这个视角,人们看到了美丽,找到了自信。

“不让一个人掉队”,是脱贫攻坚过程中反复强调的原则。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具体的人,我们的目光瞄准一个个贫困户,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脱贫攻坚改变的是一方水土,改变的是艰苦的自然环境,更改变了那为贫所困的普通生活,改变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脱贫攻坚成效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生动展现。

脱贫不是终点。乡村振兴的大幕紧随脱贫攻坚胜利的鼓点,已经渐次拉开。脱贫攻坚深刻地改变了农户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过去未曾有过的对生活的自信。精准帮扶改变贫困群众的生活,也增强了他们前行的力量,使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脱贫的农户满怀信心,充满希望。行走在岭南粤北,行走在秦巴山区,在阳光洒落的每一个院落,我们分享着人们脱贫的喜悦,也感受着他们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日历翻过新的一页,站在年的门槛上,那些鲜活的面孔,那些笑意盈盈的脸庞,从采访笔记中浮现出来,让我久久难忘。他们的脸上写着收获,也写着希望。年已经来临,那些刚刚摆脱贫困的人们,正带着希望,走向新的春天。

一个值得期待的春天!(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作者:魏永刚)

30名基层干部的扶贫探索——年打赢脱贫攻坚战调查(下)

题要:*的十八大以来,数百万干部被选派到农村,和当地*员干部一起带领乡亲们脱贫。在采访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记者最先接触到的正是这些基层扶贫干部。记者从年的采访笔记中梳理出30位农村基层干部,他们是记者下乡调研采访时随机遇到的,分别来自广东韶关市,陕西商洛市、安康市,贵州沿河县、从江县、榕江县。这些基层干部是脱贫攻坚的一线指挥者,也是积极参与者。透过他们的故事,我们也许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脱贫攻坚的成效和艰辛。

*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数百万干部被选派到农村。他们冲在一线带领乡亲们脱贫,付出了辛劳和汗水。在采访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记者最先接触到的正是这些基层扶贫干部。

记忆是有选择性的,有些场景总是难以忘记。翻看年记下的采访笔记,一些基层干部的故事又浮现在眼前。记者从采访笔记中梳理出30位农村基层干部,通过他们的感触,也许我们更能理解脱贫攻坚的成效和艰辛。

这些扶贫干部都是记者下乡调研采访时随机遇到的,其中包括:基层干部9人,他们是农村发展的领头人;驻村干部18人,其中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9人;还有乡镇干部3人,包括一位镇*委书记、一位乡长和一位镇*委副书记。

按地域划分,这30位农村基层干部有5位来自广东韶关市,8位来自陕西商洛市和安康市,还有17位来自贵州沿河、从江和榕江这3个最后一批摘帽的贫困县。按年龄划分,30个干部中有10位“60后”、3位“70后”、14位“80后”和3位“90后”。

他们都奋斗在扶贫工作一线,时间最长的已经在乡镇工作10多年。这些基层干部是脱贫攻坚的一线指挥者,也是积极参与者。他们的故事,有歌有哭,有苦有乐,有艰辛更有收获。

惊与喜

从因农村现状而“惊”,到为脱贫变化而“喜”,这其中情感变动有多剧烈,扶贫干部付出的艰辛就有多大

对于不少驻村干部来说,从县城走到村里,地理距离也就几十里最多上百里,他们的心理距离却要大得多。说起刚刚进村的感受,许多人都用了一个“惊”字。

贵州省沿河县中寨镇志强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年出生的石捍南从小在县城长大,年被选派到志强村担任第一书记。第一次从镇*府到村里时,20多里路他开车走了40多分钟。年8月,志强村开始推进道路硬化改造。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进村时,从镇上到村里一路都是5米多宽的柏油路,全程只要20分钟。这几年,村里还完成了通组到户道路硬化。

石捍南刚到村里时,一半以上农户住着竹板房。他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全村户农户中户的房屋得到维修,住房条件有很大改善。

山里的人对路都有着特殊期盼。在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关家镇,刚担任副书记一年的白天讲得最多的就是路。年出生的白天,原来是汉滨区交通局干部。他到关家镇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从年开始镇里修了多公里乡村道路。“每条路我都至少走过3遍。”白天说。

“以前是坐在办公室里看规划,现在是坐在群众家里谈修路。最好的课堂就在普通群众中。”这些乡村道路他用脚一步一步丈量过,带记者下乡的路上,这位年轻干部有说不完的话。

只要付出过努力,就能体会到这种喜悦。贵州从江县高增乡占里村的石明才是贵州西部计划的志愿者。年8月石明才来到占里村,工作之一就是给群众办夜校。每周两次课,从找教材到备课都是他一个人完成。这位年出生的小伙子说,刚来时村干部帮他召集人,催了好几次都没有几个人来。现在,他只要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40户30人,亲历者讲述2020我们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