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
知书达理幸福教师
春暖花开的季节,
美好的时光与阅读相伴,
让我们一起相约在文字里,
遇见最美的自己,
愿我们每个人都知书达理,温暖共享,
共同奔赴心中的热爱。
当你的背影,
逐渐消失在某一个人的眼帘中,
泪水渐渐湿了那个人的眼眶。
不知道你会不会再回首,
看看身后那一个目送你的人,
也许这不是一次诀别,
但每一个站在你身后的人,
都一定在心里呼唤着你:
早去早回。
本期教师分享
高洪娟——《目送》
推荐书目:《目送》
《目送》,
作者龙应台,当代著名作家。
在其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中,
写了父亲的逝世,
母亲的苍老,
儿子的成长单飞,
朋友的离散牵挂,
手足的重逢携手……
本次我将与大家分享
作者与父亲的一段故事,
以及我的一番思考。
一段文字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一场回忆
初读到这段话,我的鼻头一酸,竟难以释怀。我想到了爷爷。
爷爷是个和蔼的人,他的动作总是慢悠悠的,好像从不会急躁,可他走得却那么急,我们都没能看他最后一眼……
记得那天早上,四点多钟,妈妈刚刚起床,手机就响起来,电话是三叔打过来的,三叔说:“咱爹不行了,你们赶紧过来。”放下手机,妈妈就立刻赶了过去。等婆婆来到我家,安顿好孩子,我边哭边往爷爷家跑去。我明白,那位身穿黑袄、略微驼背、手里总带一把马扎,迈着碎步向前走着的老人,走远了,再也不回来了。
其实,爷爷这几年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肺气肿尤为严重,几乎每年冬天,都得住一次院。平时习惯了有爸爸和三叔陪在爷爷身边,,所以,我一般都会等到周末的时候,才去看望一次爷爷,直到爷爷临终前最后一次住院。
那天晚上,下班回到家,妈妈说,爷爷这几天总是吃不下东西,吃多了就吐,听到这话,我着急了。
于是,第二天中午,趁着下班休息的功夫,医院的核酸检测门口,第一个,做完了核酸检测。
医院,已是七点多钟。爷爷正躺在病床上休息,我搀扶着爷爷坐了起来。就像平常那样,一边给爷爷剥着石榴籽,一边和爷爷聊着天。谁都不会想到,那是爷爷最后一次吃孙女给他买的东西——几把石榴籽,两瓣橘子。那晚之后,爷爷能吃得下的东西,似乎只剩下小米粥……如今,爷爷已经去世四个月了。
一番思考
别让最爱你的人,只能看着你的背影。
不止一次的想,人生的旅途就是这样,像一列缓缓行驶的列车,途中有人上车,也会有人下车。
我们短暂的相逢,随后告别,同父母告别、同友人告别、同子女告别、同身边陪伴多年的“”告别………从每一段告别中,越来越清楚人生是怎样一回事。纵使我们心中有万分不舍和遗憾,但它也只不过是生命中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离别总是充满伤感的、无奈的,如果你是那个告别的人,请记得,一定要在拐弯的地方停一停,看看身后那一个目送你的人,也许这不是一次诀别,但每一个站在你身后的人,都一定是爱你的人。
珍惜每一次的相逢,更要珍惜每一次的独行。
而被告别的人,也不要停留在原地,在下一次相遇之前,去看和风细雨,与天地私会,和世界赴约。途中美好的风景、动人的故事都是人生旅途中别样的风景,因为生命本就应该是璀璨明媚的。
最后我想以《朗读者》的一段话作为结尾:人这一生早晚会遭遇告别,告别让我们成长,学会告别让我们成熟。而无论是主动的选择,还是被动的接受,告别多少有些伤感,但告别也蕴藏着希望。每一段告别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一段又一段的告别,构成人间百态。
在人生的长河里,愿你我都能成为最好的我们。
精彩片段
图文:高洪娟
编辑:周甲琪
审核:张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