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是什么?
三伏贴是一种穴位贴药疗法,体现“冬病夏治”的中医特色。夏季三伏之时,人体经络处于一年中最佳的通畅状态,正好利用这个时机,通过体表的穴位敷贴,使药物易吸收,调动人体免疫功能,达到脏腑的阴阳平衡,减轻疾病发作的症状和病情,减少反复发作,促进其康复,可达到“治本”的效果。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在夏季,尤其是三伏天治疗都会比其他季节诊疗效果好。
“三伏贴”治疗哪些疾病?
1.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等;
2.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胀、胃酸、胃痛、胃功能絮乱、慢性腹泻;
3.妇产科疾病:寒性痛经、产后头痛、产后风寒等症;
4.疼痛性疾病:颈肩腰腿痛、风湿性疾病、强直性脊柱炎;
5.亚健康状态:长期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免疫力低下者,或表现为体倦、乏力等慢性疲劳综合征。
"三伏贴"的最佳时间
伏前加强:7月02日-7月11日
头 伏:7月12日-7月21日
中 伏:7月22日-8月10日
末 伏:8月11日-8月20日
伏后加强:8月21日-8月30日
建议:一般是每伏的头三天进行贴敷。
“三伏贴”注意事项
贴敷时间:成年患者3—5小时,儿童2—4小时就应取下,以局部温热感,颜色微红为度。
少数病人因皮肤太敏感,和胶布接触的局部皮肤会出现水疱,可外敷消炎药膏以防感染。如果水疱较大,医院处理。
贴敷后皮肤有轻度红肿、潮红、发热感、色素沉着、微痒、轻水泡,一般属于正常反应,停药数天即自行消失。有的患者贴敷后皮肤无反应,这并不影响疗效,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
贴药当天多饮水,不易游泳,药物去除6小时后方可洗澡,忌搓洗局部,若出现水泡,待水泡消退后再洗澡。
贴敷禁忌症和饮食禁忌
贴敷禁忌症:急性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发热期;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者;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妊娠期妇女;糖尿病患者;结核病;肿瘤患者。
慎用辛燥食物:冬病夏治是在三伏阳气素旺之季,外敷温热补阳之药,如再食用辛燥香燥之品,极易引起上火伤阴,所以应慎用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新鲜桂圆及荔枝等食物。
少食寒凉之品:冬病夏治是利用三伏天和人体阳气旺盛,再加温阳之药,克制“冬病”的寒虚之阴,如治疗期间服用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轻则冬病夏治不见疗效,重则泄泻腹痛、恶心呕吐,造成阳虚宿疾,加重“冬病”。
注意饮食清淡:夏季暑湿较盛,湿热之邪侵袭人体,若大量食用肥甘滋腻之品,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影响疗效。
医院康复医学科
6号楼3楼传统治疗室
预约-/-
温馨提示:请您珍惜每年仅有的一次机会,错过这次,又要等一年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