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上海市医师协会组织开展的第三届“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评选活动正式揭晓获奖名单。
医院急诊危重病科王瑞兰、妇科鲍伟获第三届“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妇科贺银燕、消化科陆伦根、普外科裘正*获第三届“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提名奖。
事迹展播
从事重症医学30多年的经验积累,医院急诊危重病科主任王瑞兰教授总能给人一种“稳稳的感觉”,令人不自觉地接受她、信任她,成为患者和家属心中的“定海神针”。
“对于这一类疾病,在诊治流程上已经很熟悉了,相信面对任何情况,都能做到泰然处之,冷静应对。”王瑞兰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坦然踏上支援武汉的征程。早在年她就带领团队成功救治了上海首例H1N1甲型流感重症患者,此后王瑞兰就一直钻研病*性重症肺炎,积累了10多年的临床经验,其团队救治病*性重症肺炎的成功率高达83%,这也是她信心的来源。
在急诊危重病医学领域工作30多年来,她早已练就了面对急重症时从容冷静、有条不紊救治病人。“医生在病人面前如果不能保持冷静,势必会影响救治。”王瑞兰说,功夫在身外,平时就要通过学习积累不断磨炼、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在危急时刻才有勇气和信心挺身而出,治病救人。
在家人和同事眼中,她是一位敢闯敢拼、爱“啃硬骨头”的女将。为了提高救治成功率,王瑞兰积极开拓危重病抢救技术,大胆创新,针对多脏器衰竭病人,率队开展国际领先的ECMO、CRRT、肝脏替代的集束化治疗,挽救了大量生命垂危的患者。她还创造性地开展床旁B超监测肺部疾病以及B超监测下肺复张,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并推广应用,获得上海市急诊、ICU质量控制中心的认可,其科室成为上海市首个床旁超声监测技术培训中心。
王瑞兰说:“每将一位危重病患从死神手中抢救回来,都是医生莫大的安慰,期间付出再多的辛劳都值得。”
医院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期间,ICU来了一位岁高龄的无症状病*感染者。李奶奶的“犟脾气”令科室里的医护人员都头痛不已,除了王瑞兰。
“老小孩老小孩嘛,小孩就是要哄的。”每天查房,王瑞兰都会热情地与老太太打招呼。起初,护士喂饭,老太太都不肯吃。王瑞兰亲自上阵,给老太太“开小灶”,想方设法地哄老太太吃饭、吃药,接受治疗,老太太终于露出了笑容。
尽管新冠肺炎的传播力很强,王瑞兰还是坚持每天进ICU病房,亲自给患者翻身拍背,她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挽救更多的生命和家庭。“对我来说,最大的安慰是自己救治成功地患者笑了。”
患者的微笑就是医生的奖章,她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最美女医师”。
医院妇科主治医师鲍伟是一位80后的妇产科博士、妇科肿瘤系博士后,因其在科研方面的突出表现,年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临床工作十余年,接触了众多的妇科肿瘤患者,鲍伟深刻地认识到:医学需要不断发展进步才能战胜病魔,而科研、创新无疑是推动医学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在手术方面,他不断追求精益求精的微创术式,为患者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天道酬勤,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鲍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14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50,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并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发言展示,荣获国际大赛的奖项。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妇产科系部生殖系统青年骨干教师,鲍伟还担任了妇产科中心科研秘书、四级腔镜基地培训导师等职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协助指导硕、博士生10名,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鲍伟随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医院参加抗疫医疗工作,再次展现了他善于思考、触类旁通、务实创新的才能。
对以妇科肿瘤为主攻方向的鲍伟来说,在疫情面前没有专科分别,只有为医者的责任和担当。有一次,他身着防护服徒步推车2.5公里转运一名危重患者,吃苦耐劳、尽心尽责。
气管插管是新冠肺炎救治过程中的高危操作,患者的呼吸道直接近距离地暴露在医护人员面前,而且需要持续操作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插管,感染的风险非常高。鲍伟看到眼里,记在心里,怎样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呢?在一次就餐时,他突然想到将他熟悉的腹腔镜培训设备和新生儿暖箱结合起来做成一个防护罩,于是就顺手在一张餐巾纸上画下了这个设计方案。
此后,他与呼吸科的同事们共同研究完善防护罩的设计思路和细节,在短短的10天内将其设计成专利并提供给制造机构。4月1日,“小舱式多功能操作防护罩”正式在临床中使用,被称为“上海细节”的这项小发明,留在了武汉。
创新推动医学进步,这是鲍伟信奉的为医准则。他从细节中发现病人的苦痛,从实践中了解医疗的难题,从临床中获得创新的灵感,从实验中破解疾病的密码。通过不断地研究发现和创新发展,为妇科肿瘤的治疗解决难题,为遭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寻找希望。
图片、视频来自:上海市医师协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