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已不在了的第一个母亲节,重新翻了好几遍老妈生前的老照片,突然就想:老妈在我这个年纪的时候,在做什么呢?
伸着指头往前推算,老妈六十二岁过世的,倒推回去,我是八零后,在我现在这个年纪的老妈,时间应该是一九八零年代的改革开放之后了!
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候刚刚改革开放,我们小孩子其实并不明白多少,唯一能确定的记得的一件事情就是,吃不饱饭的日子没多久,家里边就有我们自己的田地了!
那时姥姥、姥爷都还在,姥姥因为一种叫做肺气肿的疾病,常年住院;姥爷呢,那时好像身体还很健朗,他解放前在一个地主家里当过主厨,烧的一手好饭菜。
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那时候的我们并不懂得,只是觉得,自己家可以种自己的田地了,老妈老爸就不用每天再挑着很重的担子去挣工分了,我们可以每天见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了,感觉很好。
那时候,因为改革也才刚刚开始,加上家里有个常年住院的病人,其实我们家的生活还是很捉襟见肘的——印象里,老妈常常白天忙地里的农活儿,晚上坐在入夜后并不太亮的灯光下给我们缝衣服或者做鞋。
姥姥住院,姥爷脾气不大好,老爸因为父母早逝,便把姥姥姥爷当亲生父母赡养。每次姥爷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发脾气,老爸多半都会因为护老妈而不得被骂,老妈便在中间承受夹板气。
我的记忆里,因为类似的事,老妈被气哭过很多次。有一次,被气急了,便和老爸大吵一架,然后她拉着我和姐姐到农田里,放下锄头等农具,很认真的问我们俩,要是她和老爸离婚了,我们俩跟谁过。
姐姐说,她跟谁都行。我比较天真,老妈问完后,便不假思索地说,当然跟妈妈啦,妈妈会做好吃的!
后来,老妈和老爸和好以后,我的回答就成了大家饭后的笑资。
但老妈会做吃的,那可真是我们的口福。这一点来自姥爷的家传。姥爷在旧社会时给地主家当过后厨的主厨,饭菜烧的蛮好,但并不经常下厨。
老妈个头不高,但心灵手巧,姥爷教她学的几手大菜:土豆大盘鸡、红烧各种鱼、翠香牛肉条、私家凉拌菜、手工蒸凉皮,这些每年过节和过年回家,都是我们必吃的。
除此,她还学会了做麻花、做撒子、做各种油炸小糕点,每年过端午、中秋、腊八、小年、除夕这几个传统的大节,母亲都会制作应时的吃食,比如端午节,她会蒸自制的油饼包粽,中秋节会蒸超大的彩色月饼......
后来,姥姥过世了,姥爷想方设法地从村里借来钱,养了两头猪,几十只羊和一头奶牛,还有一头驴子。
之后,家里的日子才真正意义上的好起来……
一点I新奕老妈在我现在的这个年纪,传承了很多中华文化的老传统,一直到她过世也没有丢掉!到我们这一代,因为外飘和聚少离多的分离,老妈继承下来的传统,我们星星点点的继承也就三分之二多一点吧,有一些硬功夫比如给宝宝做鞋子、缝衣裳这些,我们已经不会了。
以前,总想着待闲下来了也跟老妈学上一学,但世事难料,今年除夕老妈猝然长逝,这样的机会便再也没有了,这个念想也成了终生的遗憾!
所以,有老妈在的时候,大家都好好珍惜吧……
我是一点I新奕,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