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叫独立女性?
我们在三月初的一次拍摄,认识了Alex。利落的妆发、随时在线的状态、带娃和工作的时间管理,每一个细节都是她的独立。两个月后,我们和她聊了聊。
北京五月初的夏天,会随着风起云动忽凉忽热,举目之处的颜色随时在渐变。
在朝阳公园一处三面有树的草地上,染了粉色头发的Alex在布置野餐垫。在竹篮、蛋挞、香槟酒中间,她像草莓味的冰淇淋。身边的摄影师在找机位,两个实习助理在说前采当天的事。他们在等拍摄嘉宾,一个跨性别女孩Yayo。
确认了机位后,Alex拿起台本开始录片头,这是她每期内容的固定部分。不需要过度置景和布光,时长很短,把选题初衷讲清楚就行。语气和眼神里的倾诉感是她擅长的。
Alex和Yayo默契地穿着同色系leggings,碰过一次杯后聊起了跨性别的种种:女性意识的萌发、上厕所的尴尬、周遭的歧视和包容…除了偷瞄脚本,Alex全程都在看向Yayo,不打断不否定,安静听对方说故事。
Onetake的拍摄一遍过,不会为了预想的金句反复拍摄。两个小时后,天光慢慢褪下去,一行人准备转场去另一个拍摄地,Alex麻利地收拾好背包准备先回趟家,因为孩子在家不肯喝奶瓶。
那个转身的画面压缩了好几个关键词:工作自由、生育焦虑、独立。
「Alex绝对是个妞儿」,是她正在做的女性媒体。这是她在大学的网名,很男性化的英文名后面加上儿化京腔,没那么文雅、不够淑女,但很有自己的个性。妞儿也是「new」的中式英文谐音梗。
B站、微博、小红书是她暂时的主阵地,加起来有多万粉丝,大家都叫她「阿姐」。
在她的B站列表里可以找到条视频,第一条是年的5·20那天发布的婚礼Vlog。四年过去,评论区还有新的留言,「Alex真的是个很少女的人」、「四年了,再回头看还是会哭」…
年8月3日,「Alex绝对是个妞儿」在北京弄了一个小型发布活动,她邀请粉丝和前同事进入一个有关性别和言论的「争议现场」。两天之后,第一期节目上线,她邀请了三个直男来聊「性邀请」,客厅就是录影棚。
那天,她在微博里发了很长一段文字,仅用一句说了她将做的事:
「我希望能从日常生活到公共议题给更多女性带来启发,给我们每个人更多勇气,去做一个真实、独立和自由的NewGirl。」
两年过去,节目的视觉包装、选题方向、结构基本没有变动,每期不同的妆发和夸张耳饰,结尾的亲吻,都是她的识别度。当然,选题更是。
她在年的内容充满实验性,形式像国外Youtube博主Jubilee,有随机街采、室内站队投票。选题同样生猛,但Alex更聚焦在女性,比如肥胖焦虑、给家庭主妇发工资、女汉子的标签歧视、体毛羞耻…
年的疫情大流行期间,Alex做了妈妈。她把生孩子全记录做成片子,大大方方地曝光自己。那之后,她的内容有了明显「软化」,会往家庭、母婴、种草上倾斜,但切口还是非常Alex:产后漏尿、平等育儿、生育焦虑、孤独症妈妈…
标签开始一个个加在她身上,酷女孩、正能量、女权主义、妈妈、独立女性…这些反过来也推着她去做更多,这是有使命感的。为此她立了个「每周一晚更新」的flag,但事实上却常有延期。
「我不想给自己设一个很极致的目标,那太让人紧张了。比如能和MichelleObama做个什么事,当然很棒,但真要有这个机会,我会慌死的。」
这里可以再贴上一个标签,真实。
在拍摄完跨性别女孩的一周后,我们和Alex约在了她家楼下的咖啡馆。孩子午睡了,她就挎着小熊毛绒包素颜出现了。这很不Alex,也可以说这非常Alex。
而在以「Alex」的身份出现之前,她被叫得多的还是本名,常梦然。
她大学在复旦读广播电视新闻学,大四那年去了凤凰卫视实习,毕业后留在台里,做着一档时政谈话类节目的编导。谈不上想做什么,能完成被分配的工作并变得熟练,这种大众路径里的初级副本,也很迷人。
5年后,她辞职了。没有「跳出舒适圈」这么上价值的原因,只是因为分手,她想要任性地改头换面一下,包括工作。她去了某手机品牌做公关,事不算多,盯着乙方按时出东西就行。但最后因为领导层的勾心斗角,她被辞退了。而官方说法是,「你的气质和公司不符」。
「可能我看起来就很不officelady吧」,刚说完她就大笑,瞄了一眼邻座后很快收声,害羞又张扬。
在那个互联网内容疯长的年代,正在风头上的「单向空间」做了一个中国版的Buzzfeed,微在,用非常西式的选题、观点来触碰普世内容的敏感点。
「我是’单向街书店’的铁粉,知道他们在招聘,就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自荐邮件,特别肺腑之言。没过几天,我在练拳击的时候,就接到了许知远的电话,约我面试。」
面试通过了,但几个合伙人都认为她干不了多久。和前公司给的理由差不多:看起来不像。
后来,她在单向空间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