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诚言呈语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为了让穷苦的孩子有书读,年前,50岁的武训用乞讨得来的吊钱,在堂邑县柳林镇的东门外修建了第一所义学,取名为崇贤义塾。
而这所义学的背后,是武训30年的衣衫褴褛,一万多天的风餐露宿。
光绪帝听闻后,立刻颁诏嘉奖武训,并赐黄马褂一件。
在武训百年之后,光绪命史官将武训的功绩记入清史。
武训的事迹虽然已经过了许久,但他的意志,如今仍在传承。
01从东北,到西南
如果不是被央视报道,我们可能至今都不会知道远在云南的丽江,有一所叫做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学校。
当然,我们也更不会知道这所学校的创办,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这一切,要从这所学校的“乞丐校长”张桂梅说起。
张桂梅并不是丽江本地人,而是位东北老姐。
17岁那年,她离开家乡去云南大理支教。
不过就连她自己可能也没想到,这一去,就是22年。
支教期满后,张桂梅没有按“惯例”回到老家享受更高的待遇,而是选择了继续支教。
而她这一次选择的支教地区,是云南西部最穷的地区之一——丽江市华坪县。
条件差,对张桂梅来说可能并不是问题。
但是比更穷、更偏更令人揪心的是,她的“难以理解”。
那个年代的华坪,属于贫困山区。
和其他贫困地区相似的,是几乎没有多少人觉得上学读书能有什么用。
而这种错误的认识,在女孩身上的体现更加明显。
在张桂梅的班里,女生经常会出现不打招呼就辍学的现象。
究其原因,有回家帮着干活的,有被哥哥姐姐带出去打工的,还有10多岁就被爸爸妈妈给“嫁”出去的…
虽然张桂梅无数次跑到学生的家里,向家长要人。
被固执的家长气急了的时候,也会声嘶力竭地向他们咆哮着“讲”道理。
但是这种她从没见过的“普遍情况”,还是颠覆了她的认知。
“低素质父母教出低素质孩子,这是个恶性循环。”
张桂梅不忍看到大山里的孩子永远过着“放牛生娃”这种无限循环,又看不到希望的生活。
于是,她决定为这些女孩子做点什么。
02“乞丐校长”
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来说,解决方案其实并不复杂。
因为除了为这些穷人家的女娃建一所学校之外,你找不到任何第二个可以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
而自从无儿无女的张桂梅,在福利院收养了一位弃婴之后,她更加坚定了自己要筹建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
但是建学校的投入实在太高,更何况教了大半辈子书的她,自己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穷人。
去哪筹钱呢?
思来想去,她只能去沿街乞讨。
“我想给女孩子建一所免费的高中,能不能支持我五块两块。”
如果你在路上遇到有人这么和你说话,你会不会觉得她是个骗子?
没错,张桂梅得到的大部分回应,也是这两个字:骗子。
为了消除人们的疑虑,她在“乞讨”时还带上了自己的优秀教师证,和报纸上对自己的新闻报道,并且背着孤儿院最小的孩子。
但这些“道具”,不仅用处不大,反而让她看起来更像是个专业的骗子…
五年过去了,张桂梅也不过就讨到了一万块钱。
转机出现在年。
那一年,张桂梅代表华坪去北京开会。
因为她的衣着实在是过于破旧,县里专门给她拨了块钱,想让她买一身多少像点样的衣服。
但是张桂梅却把这笔钱“挪用”了。
衣服是一件都没买,而是买了几台电脑,算是给学校添置新设备了。
到了北京,记者在看到裤子破了两个大洞的张桂梅时,也觉得匪夷所思,于是上前对她进行采访。
记者在得知了张桂梅的事迹后,深受感动,专门为张桂梅写了一篇报道。
其实正是这篇年的报道,才让张桂梅的事迹由“仅限于丽江市”,变得广为人知。
在拿到了资助的万元后,张桂梅的“建校梦”,终于实现了。
更可喜的是,有16名教师听闻张桂梅的事迹后,主动要求去学校教书。
也许在此时,我们应该为她的事迹叫好。
但是另一个消息,让人们再也没有心情再去叫好:此时的张桂梅,身体条件已经在奔波和劳累中,每况愈下。
03丽江第一
张桂梅的华坪女子高中,到如今已经建校12年了。
12年来,有名“本该”结婚生子的女娃,从这里走出了大山,看到了山外的世界。
这其中,不乏考入厦大、武大等名校的优秀学子。
而在张桂梅每天从凌晨5点就开始起床张罗的督促下,这所学校的升学率,也牢牢地占据了丽江市的第一。
我们赞美老师时,经常用到的词是蜡烛、园丁…
这些比喻在张桂梅的身上,似乎显得有些失色。
可是当她接受采访,谈起自己的初衷时,那些言语却比这些词还要平凡和普通。
“初衷就是想救人,救一个算一个,救一个就等于救了他们家三代人。”
人是救下了,可是用命换来了这一切后,62岁的张桂梅,身体也基本上算是垮了个差不多了。
小脑萎缩、肺纤维化、肺气肿…十余种疾病缠身的她,每天只能靠吃药坚持。
医生也告诫她,要是再继续这样高强度地干下去,可能活不过两年。
但是如果医生真能劝得动她的话,张桂梅也不至于把身体拖到这种程度。
04尾声
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考上哪所大学,只是决定了你将在哪个城市打王者荣耀。
但是对于张桂梅的华坪女高来说,上大学,却是改变自己命运,甚至改变家族命运的起点。
一生无儿无女的张桂梅,把所有积蓄全都捐给了学校。
而她所得到的,是叫她“老妈”的多个女儿。
为了建学校,张桂梅低下过自己优秀教师的头。但她却用双手,将多位女娃高高托到了自己的头顶。
任何赞美,可能都是苍白的。也许“先生”二字,才是对张桂梅一生的最佳诠释。
物欲横流之下,可能有人根本无法理解张桂梅到底图的是什么。
也许她本人的那句话,就是给疑惑者最好的回答:
我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救多救少,毕竟她们后边走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
趣谈教育新鲜事,大型表情包工厂。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