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历史上,“三陈”与“三杨”名声响当当,而陈锡联与杨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陈锡联与杨勇并肩作战多年,二人在革命年代惺惺相惜,在和平年代依旧相互扶持。陈锡联与杨勇是战友,是兄弟,更是亲人。
陈杨将军,战场双杰
年,国民党向延安发起冲击,毛主席决定采取“蘑菇战术”,利用陕北的地形优势,与群众合作,将胡宗南的20万大军引入我军包围圈,将其围困在陕北。
与此同时,毛主席开始谋划反攻地点。深思熟虑之后,我军将反攻地点定在中原地区。
一旦反攻成功,就意味着我军直插蒋介石的心脏,战争形势也将逆转。是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军队,一鼓作气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拉开序幕。
接到上级命令后,刘伯承、邓小平迅速行动,挑选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三纵队和第六纵队四个主力部队,全军12万人,浩浩荡荡前往大别山区。
按照刘伯承的部署,左路军为第三纵队,右路军为第一纵队,中路军是第二纵队,先锋部队由第六纵队担任,四个纵队密切配合,声势浩大。
第一纵队司令员杨勇是开国上将,同时也是一员猛将。杨勇自小习武,战斗力强悍,参军后更是势不可挡。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平型关战役中,日军冲突我军的包围圈,逃离到老爷庙附近的高地,纵使大势已去,依旧负隅顽抗。
杨勇勃然大怒,亲自率领战士们冲上高地,与敌人近身肉搏。在此之前,日本军队为了激发战士们的斗志,专门训练日军拼刺的技术。
在近身肉搏的战斗中,日军号称“以一当十”,战斗力不容小觑。日军一名军官挥舞起军刀,接连砍伤八路军数名战士,众人都不敢上前。令人们意外的是,日军极具威胁,杨勇却令敌人闻风丧胆。
杨勇大喝一声,也拿着刺刀冲上去,日军军官见到杨勇,瞬间杀红了眼。他一边积蓄着力量,一边与杨勇绕圈,观察他的破绽。
尽管杨勇号称战神,却并不是空有四肢的无脑之辈。上场之前杨勇已经知晓,日本人正在运气。
对方乃一介莽夫,狂躁不安,如果与其硬碰硬,只会激发敌人的潜力。于是,杨勇手持武器,静静地等待敌人先出手。
敌军等待不及,拿着军刀向着杨勇劈过来。杨勇丝毫不慌乱,连连后退,日军几刀劈空,士气大大降低,身侧也出现了破绽。
杨勇抓住这一机会,大喝一声,用尽全身的力量向着日军疏于防守的点刺过去,电光火石之间,日军躲闪不及,瞬间被杨勇的刺刀击中。
最凶悍的日军已经被制服,日军士气大减,我军一拥而上,迅速解决了战斗。
杨勇单挑日军大汉的事迹在军中传播开来,战士们都敬佩不已,就连许世友都连连夸赞:“杨勇了不起啊!”
山西战斗中,杨勇以一个连的兵力,阻击了日军多人,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朝鲜金城战役,杨勇指挥部队奇袭白虎团,直接将韩国的精锐部队置于死地,帮助我军打开了局面;年中越自卫反击战,杨勇身为开国上将,亲自奔赴前线指挥战斗。
这位军中著名的开国将军,创造了众多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立下赫赫战功。
刘邓大军中的第三纵队司令,是素来有“小钢炮”之称的陈锡联。年,陈锡联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
陈锡联刚刚来到部队,就凭借着过人的智慧活捉敌人师长岳维峻,自此,“小钢炮”称号也传播开来。
22年的那一年,陈锡联就成为了八路军第师旅团的团长,是军中著名的少年将领。
师的第一场战争,是陈锡联率领部队夜袭日军机场。陈锡联率领部下趁着月色潜伏到日军战斗机停靠的地点,炸毁了敌军的24架飞机,为我军的反攻创造了机会。
陈锡联参加的最著名战役,当属百团大战。战斗开始前,陈锡联接到上级命令:袭扰阳泉、中断敌军的通信,为大部队的攻击争取时间。与此同时,上级还将攻打狮脑山、趁机歼灭敌军的任务交给了陈锡联。
狮脑山易守难攻,倘若我军与敌人硬碰硬,只能是两败俱伤。深思熟虑后,陈锡联制订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他率领部下利用地形的优势,将敌军冲散。陈锡联抓住敌人落单的小股部队,将其围歼。而陈锡联此举的真实目的,是想看日军下一步的反应。
一支部队消失,狮脑山的敌人显然已经知道了八路军的存在。同陈锡联的计划一样,日军先行攻打八路军最薄弱的部分,撕开突破口,随后直捣主力部队。
日军久久未作反应,陈锡联已经猜到了对方的计划。陈锡联命令政治部主任卢仁灿前往一营增援,增强我军薄弱部队的军事力量。
我军原地休整一段时间,敌人果真冲上来,向一营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卢仁灿临危不惧,率领部下发起反击,将所有冲上来的敌人尽数绞杀。
此时敌军才意识到,他们自以为的兵力薄弱部位,并不是毫无经验的士兵,而是战斗力强大的主力部队。
两军对峙,八路军明显棋高一招,而陈锡联就是那位指导八路军获得胜利的“高手”。
一营顺利抵抗敌军进攻,全军士气高涨,双方交锋进入白热化阶段。此前陈锡联已经按照上级的命令切断了敌人的通讯,日军无法与外界联系,自然找不到增援部队。
万般无奈下,对方只能动用战斗机。
陈锡联命令手下继续支援一营,同时命令二营发起冲击。不久后,几个部队在狮脑山的各个地区同时发起反击,多点开花,敌军措手不及,一时之间陷入慌乱。
最终,陈锡联率领部下炸毁了敌人的铁路、车站、水塔、信号塔、消灭了狮脑山上的数百名敌人,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抗日战争结束后,解放战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都有陈锡联的身影。
陈杨战友情,惺惺相惜
陈锡联与杨勇,同为革命年代的开国将军。人们常说,英雄惜英雄,此话放在陈锡联与杨勇二人身上同样适用。
红军时期,杨勇是中央红军红三军团的战士,而陈锡联则是红四方面军的将领。二人虽同在部队,却交流甚少,并不相熟。
这一时期,从职务上看,陈锡联比杨勇更高。抗日战争时期,陈锡联担任师团长、太行山区分区司令员,杨勇担任八路军师副团长、第3旅旅长。
抗日战争时期,陈锡联与杨勇的职务基本上持平,然而陈锡联炸毁日军战斗机,在军中声名远扬,相较于杨勇辨识度更高。
红军时期与抗日战争,陈锡联与杨勇并未并肩作战,两个人真正的合作,开始于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爆发后,陈锡联与杨勇先后进入中原野战军任职,一个是1纵司令,一个是3纵司令。
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的指挥下,陈锡联与杨勇也屡立奇功。解放战争末期,陈锡联是二野战第3兵团司令员,杨勇担任第5兵团司令员,二人也齐头并进。
二野奋战多年,陈锡联与杨勇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杨勇性格外向,喜欢同战士们开玩笑,在与陈锡联的相处过程中,杨勇也经常调侃,从未手下留情。陈锡联始终不急不恼,也十分欣赏杨勇幽默、活泼的性格。
职位虽变,情谊不变
年,短暂过渡后,杨勇前往新疆担任司令员,守护中国边疆。
不久后,陈锡联也离开了沈阳军区,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两个人就此分离。后来,陈锡联已经担任国家的副总理,地位远远高于杨勇。
调任新疆时,杨勇已接近花甲之年,身体也大不如前。好友担心杨勇的身体,极力劝阻,杨勇却回答道:“当年左宗棠抬棺西进,抱着必死的决心,就算把我的一把老骨头埋在天山脚下,那也是值得的。”
短短一句话,至今依旧荡气回肠,而杨勇果真如同自己承诺的那样,将所有的努力挥洒在新疆这片土地上。
杨勇刚刚到达新疆,新疆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外有苏联虎视眈眈,内有部分居心叵测之人传播谣言,新疆未来发展存在着众多不确定性。新疆众人迫切需要一名有统治力的领导者,杨勇的到来,也让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走马上任后,杨勇第一时间深入基层,走访群众,积极同当地的官员进行沟通,深入了解新疆当地的真实情况。
不久后,杨勇便集中新疆力量练兵,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军队的重要作用。如此,军队、人民有了共同的建设新疆目标和方向,军民团结一心,各种矛盾也迎刃而解。
新疆地区农产品众多,对发展经济意义重大,然而交通不便却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阻碍。中央原本计划在年修建天山公路,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暂时搁置。杨勇上任后,将重新修建交通干线的计划提上日程。
新疆夏季酷热难耐,杨勇和手下顶着炎炎烈日跋山涉水,考察当地的地质情况,分析修建公路的可能性。不久,修建天山公路与南疆公路的计划便初具雏形。
杨勇命令相关人员着手准备公路修建,新疆各界积极展开行动,建言献策。
杨勇先后收到了综合众人意见提出的三线方案,他权衡利弊,最终选择东、西、中方案中的最后一个。
年,天山公路开始修建,彼时新疆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而修建公路消耗巨大,群众的生活也十分艰难。
杨勇得知此事,紧急命令相关部门为施工队伍送水、送粮,解决工人们生活上的各种困难。他说:
“我们宁可让自己勒紧裤腰带,也要让筑路部队吃得饱一些,吃得好一些。”
年,公路修建颇具成效,杨勇再次不顾众人的劝阻深入施工一线巡查。那时的杨勇身患肺气肿,工作人员十分担忧,他却毫不在意,反而冒着高海拔的严寒和缺氧,走过了成型的天山公路。
新疆当地群众对杨勇赞不绝口,杨勇的儿子杨小平也说:“他是一个完人”。
在杨勇的带领下,新疆的各项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新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陈锡联再度相见,也算是杨勇的意外之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20周年之际,陈锡联代表中央前来新疆,杨勇负责接待。得知此事,杨勇的夫人特意嘱咐:“老陈的地位如今变了,再见面,你别再和他开玩笑了。”
对于夫人的顾虑,杨勇并未过多言语,只说:“你说到哪里去了,老陈是自己的同志,对他们要坦诚直言。正是因为他如今身份不同,才更应该多交流,他不会在意那些的。”
二人之间维持几十年的友情,绝不会因为地位的改变而产生隔阂。
工作结束后,陈锡联终于找到了与杨勇单独相处的机会。二人一见面,便天南海北地谈论起来,一如当年并肩作战时的亲切。
与陈锡联见面,杨勇心情大好,还哼唱起了自己最爱的歌曲《洪湖水浪打浪》。
后来,陈锡联来到杨勇家中拜访,两个人回忆起从前的战场趣事,都哈哈大笑起来。此时杨勇的妻子才意识到:
陈锡联与杨勇的友情不受身份与地位的约束,才是真正的革命友情。
杨勇离世后,陈锡联悲痛不已,专门为其写了纪念文章,以表哀思。
纵使身份、职位改变,却依旧如同从前一般和谐相处,玩笑随意,这便是陈杨二人的革命友谊。时代虽变,情谊未变,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