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28日,
一支平均年龄77岁的“圆梦旅行团”,
从杭州坐上高铁一路向北。
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已经90岁,
最小的也年近70岁,
此行,他们的目的地是北京。
到天安门亲眼看一次升国旗,
是人生已至暮年的他们,
最想实现的愿望……
3月1日,凌晨6点,
“圆梦旅行团”走进了“梦圆”的目的地
——无数次梦见的天安门广场。
寒风之中,
天边的云彩渐渐亮起,
老人们都屏住了呼吸,
静静等待着升旗仪式的开始。
当《义勇*进行曲》响起,
90岁的傅万久老人
显得尤为激动,
这位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斗的老兵
颤抖着举起右手
向国旗敬了庄严的*礼……
“我能在有生之年到北京看到升旗,
能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
给牺牲的战友敬个礼、鞠个躬,
我‘死而无憾’了!”
国旗下,
傅万久和其他圆梦的老人们一起
久久伫立。
而时时刻刻站在他们身边,
与他们一同高唱着国歌、
眼泪一直在眼眶打转的,
还有一个戴着眼镜、
个头不高的中年男子。
他就是钱海*,
这次“圆梦之旅”的组织者,
一位毫不起眼,
却有着巨大能量的普通电工。
很难想象,
就是眼前这位头发不多的小个子电工,
坚持志愿服务20多年,
不仅帮助了上万名群众、
照顾了百余位孤寡老人,
他发起的“千户万灯”项目
为西藏仁布县户贫困老百姓改造电路,
5年多来,
项目惠及五省(区)6万余人……
这趟北京“圆梦之旅”,
钱海*也一次次湿了眼眶,
尤其是当国旗升到最高处,
与老人们一起高兴地与天安门合影时,
那一刻,他感到这么多年来
所坚持、所付出的一切
都是值得的……
然而,回想起自己
走了20多年的志愿服务之路,
钱海*却说:
最初,是从满足自己的
一个小小私心开始的……
01
他亲手制作了张名片
名片上只有三行字
年,在浙江省慈溪市供电公司工作的
28岁小伙子钱海*
搬到了浒山镇泰兴新城小区,
随后,他响应社区号召,
成为一名随叫随到的电力义工。
年年底的一天,
他像往常一样来到小区一位老人家
准备修理灯管,
可老人不经意的一句话
影响了他的一生。
那天,钱海*准备给不亮的灯管
换一个新的启辉器,
老人突然说了一句话:
启辉器里面有一个电容
你给它剪掉!
那一刻,钱海*顿时“傻掉了”,
眼前的老人肯定是一位老师傅。
果然,老人骄傲地对他说,
退休前,自己是八级电工,
可现在,血压高了、眼睛花了,
连个灯泡都换不了。
顿了顿,他又重复了一句,
“老了,没有用了。”
老人落寞的神情像针一样
扎进了钱海*的心里,
一股说不出的难过涌上心头。
“一个人不管他以前多么能干,
终究有衰老的一天,
很多事都需要别人的帮忙。”
钱海*顿时想到自己老了
可能也是这个样子。
“当时,我自己有了个小小的私心,
等我也70多岁了,
我一打电话就有人上门来帮助我,
那该多好!”
回到家后,
心情久久难以平静的
钱海*亲手制作了张名片,
名片上只有大大的三行字:
电力义工
钱海*
和他的手机号码!
从那以后,但凡是孤寡老人,
谁家保险丝断了、
插座没电了、灯泡不亮了,
不论刮风下雨,
只要一个电话
钱海*都会第一时间赶去解决。
02
“爱是一盏灯
照亮别人也温暖了自己”
年10月的一天,
陈文品老伯肺气肿突然发作,
危急之下拨通了钱海*的电话。
没有丝毫犹豫,
挂了电话,他就往老人家里赶,
挂号、排队、就诊,
可谁知,正准备办理住院时,
医院没有床位。
又急又无助的陈老伯
拉着忙前忙后的钱海*说:
“要不,咱们还是回去吧!”
钱海*一听,
顿时着急地哭了出来。
情急之下,
他对着陈老伯喊了一声父亲,
“您就当我是儿子,
您放心,我一定把事情办妥。”
从门诊处到护士站又到住院病房,
医院,
终于帮陈老伯加了一张床位。
安顿好老人
他又跑去买饭票和洗漱用品,
还为老人请来了护工。
不是儿子胜似儿子,
这是陈文品对钱海*的评价,
更是多位空巢、孤寡老人
说给钱海*的心里话。
每次遭遇暴风雨天气,
钱海*回回都是蹚着水
挨个给老人家里维修电路;
每年入冬气温骤降,
他总是上门到老人家看看才放心;
老人们以为电工什么都会修理,
为了不让他们失望,
他又自学了家用电器维修。
慈溪市之外也时常有老人
给他打电话求助,
被老百姓称为“万能电工”的他,
最多的时候
一天接到过21个求助电话。
很多人想不明白,
为什么在服务社区、帮助老人这件事上,
钱海*20多年只付出不索取,
却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和热情?
钱海*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维修完电路,
一位退伍老兵坚持要送他下楼,
钱海*本不答应,但老人说:
“送你下楼对我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你不能拒绝。”
到了楼下,老人站得笔直笔直,
给他敬了一个*礼!
钱海*说:那一刻我很感动
也非常非常幸福。
这种强烈的幸福感
值得我用一生来坚守。
03
他是一道微光
却汇聚了灯塔的能量
钱海*回想第一次递出自己的名片,
人们的反应各不相同:
有人收好名片,向他竖起大拇指,
但也有很多人质疑他是在作秀、
怀疑他是骗子,
甚至把他当成发小广告的,
把名片直接扔进了垃圾桶。
钱海*坚信自己的爱与付出
一定可以为自己正名。
但他没有想到是,
自己做的这些看起来并不太起眼,
更谈不上是丰功伟绩的一桩桩小事,
像一盏盏微光在不断汇聚能量。
慢慢地,他从一盏灯变成了一座灯塔,
那张小小名片上的
“电力义工钱海*”
已经不再是他一个人,
而是一群志同道合的队友。
钱海*所在的
国网浙江慈溪市供电有限公司
支持他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服务班,
以他为队长的红船共产*员服务队,
到今天,
已经变成了一个汇聚人的队伍。
这支队伍在防汛抗台、
疫情防控中冲锋在前,
架起了*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年,他爆发出了更大的能量
——钱海*志愿服务中心,
联合地方民*局、残联
和社会各界力量发起了免费为
慈溪的低保户进行室内照明线路改造的
公益项目“千户万灯”活动。
年,
钱海*第一次走进了青藏高原。
然而,眼前的一幕幕,
让他这个老电工心急如焚。
藏民家里的电线很多都暴露在外,
在屋顶上随意缠绕着,
像一枚枚定时炸弹,
随时有短路的危险。
这次西藏之行,
把钱海*“点灯”的愿望
带到了更远的地方。
年7月19日,钱海*和他的
红船共产*员服务队队员
一起踏上了跨越公里的
高原“千户万灯”之旅。
钱海*了解到,
很多藏民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
他们出去放牧三四个月,
因为没有电,
手机每三四天才开一次,
报平安后马上关机。
“没有电,他们的身体和心灵
都是一个孤岛。”
想到这些,
钱海*为牧民们带来了太阳能发电设备,
放牧的草原上第一次发出了亮光。
在钱海*眼里,
“千户万灯”不仅是电路改造服务,
也不仅是点亮一盏灯,
而是要实实在在为他们解决问题,
要将温暖真正传递到每家每户,
真正消除寒冷与孤独。
不仅如此,
他们还开办了“星星点灯”大课堂、
乡村电工培训班,
从用电科普到日常维护,
为老百姓生活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身有残疾的吉子友伍就是
“千户万灯”的受益者。
听说友伍很想学电工,
钱海*便手把手地教他。
如今,大凉山里的友伍也有了自己的梦想:
学好电工,成为钱海*的“同行者”,
为村子里的困难家庭服务,
帮助更多的人!
从年开始,钱海*和
红船共产*员服务队队员带着
点亮“千户万灯”的心愿,
为西藏仁布县户
贫困家庭老百姓改造电路。
截至年4月,
“千户万灯”项目走过五省(区),
累计完成改造户,
入户服务6万余人。
就像钱海*最常说的: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要尽全力把光和温暖持久而绵密地送到
那些容易被遗忘的角落,
送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
04
每个人都能成为别人暗夜里的
点灯人!
20多年寒来暑往,
钱海*帮助过的人数以万计,
长期服务的老人也早过百数。
岁月如歌,如今的钱海*,
也已经从那个浑身使不完力气的
小钱师傅,
变成了头发花白、拧螺丝的时候,
也要拿到眼前抿一抿,
眼镜推开才能看清的老钱师傅。
然而,老钱虽然不再年轻了,
但是他做志愿服务的底气
却更足了!
这些年,
家人对他越来越理解,
单位和*府对他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被服务到的人,
更是越来越多地向他靠拢。
他和他身边的人
也都愈发深刻地认识到:
永远不要低估“小事情”的力量!
做好事真的没有什么难的,
这些小事情积累得越来越多之后,
大家从中收获了幸福与快乐,
自然会形成一个充满爱的磁场!
陈文品老伯说:
海*,这么多年来
你一直照顾我们老年人,
我非常感谢你。
朱春芬阿姨对他说:
在我心中你就像我的儿子一样,
我有了你,
使我这个孤寡老人不孤寡,
生活有了底气;
拜钱海*为师的吉子友伍说:
我感觉自己也能帮大家解决困难了,
我也能体会到钱师傅他们
帮助别人的快乐了。
钱海*则说,
如果可以,他想一直做下去,
等到很多年以后,
他也老了,
老年人碰到用电问题时还是会提起
“那个头发没有的、
个子矮矮的老头现在还在修吗”?
到那时,自己走路颤颤巍巍了,
能给年轻人递个插线板,
那也是一种幸福……
钱海*和他的团队,
不仅仅是点亮了一盏盏心灯,
他们更是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
与实现个人价值融会贯通,
画出了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同心圆,
打造出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今天,站在奔向共同富裕的新起点上,
钱海*和越来越多的“钱海*”们
把目光投向了更加深远的未来,
那就是将更多爱的火种
播撒在我们脚下的大地上,
点亮万家灯火,
温暖千家万户!
心存暖阳,善小常为;
久久为功,驰而不息。
钱海*信心满满,
他坚信一定会有那么一天,
这个城市,这个国家,
每个人都将成为志愿路上的主角,
每个人都将成为别人暗夜里的
点灯人……
来源:“时代楷模发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