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早期症状 http://www.xuexily.com/m/当前在中医内科临床上,不少医生喜用补法,一是因为补药为病者所喜吃,二是因为补法为医者所喜用。
当补则补,补之恰当,通过补法补药使病家恢复了健康,这是符合“虚则补之”的原则的。
但是,也常常碰到某些病家吃了补养药,不但对身体无益,而且感到不舒服,甚至使病情加重,这种情况叫做误补。
误补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
1
不当补而补
不是虚证而用补药,或虚人邪浊尚盛不能运用补法而补之,均属不当补而补的范畴,会引起种种不良后果。
具体地讲,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大实见虚候”
病属实证而出现某些虚证的症状,误认为虚证而用补法。
临床上有些热性病,积热在中,脉象反而细涩,神昏体倦,甚则憎寒振栗,欲盖衣被,很像虚寒证,但同时伴有唇焦口燥、便秘溺赤等候。这与虚是有根本区别的。
此病本应用白虎、承气清热通下之剂,若误投补益之剂,药用人参、附子等品,犹似火上添油,当然为害不浅。
二、体虚受邪
病者平日体质素弱,又感外邪,邪势方盛,高烧不退,本当应先清解(或疏解)祛邪,然后再行补虚;
若医者不分轻重缓急,不别标本先后,用参、芪骤然补之,结果事与愿违,“闭门留寇,助长病邪”,致使热象更高,胸腹闷满,大便秘结,神烦不安,甚则昏狂谵语,病证更重。
三、痰湿素重
痰湿之生,常由肺脾气虚引起,但痰湿均为浊邪,往往有碍于脏腑功能的正常活动。
痰湿壅盛,充斥体内,可以出现各种症状,如咳嗽痰多,喘急胸闷,精神疲倦,头晕目花。
有些精神病,中医认为是痰浊阻滞(痰蒙心包)引起的。
痰浊为病,虽然是肺虚脾虚产生的,但治疗此病,亦不能骤用补法补药,必须先化痰逐湿以祛邪,然后再用补法,以防止痰湿再生。若补之太早,非但不能复正,反而使痰湿胶结不化,日久难愈。
上面三种情况,前一种属于不虚而补,后两种属于虚不受补。
在临床上有很多种病人是虚不受补的。
例如,肾阳虚损及脾阳虚的病者,伴有局部或全身浮肿的,亦不能一开始就用补法补药。若误投补药,则会越补病情越重。
2
补之不当
前人认为运用补法补药,应当“分气血,辨寒热,知开阖,分缓急,别脏腑”。
如果气血不分,寒热不辨,主次不分,五脏不别,乱补一通,或者重虚轻补,轻虚重补,诸如此类,补之不当,即使补了,对病情也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补之不当临床上常见的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气血不分
气虚补血,血虚补气,阴虚补阳,阳虚补阴,这都是属于气血不分。
气虚补血,血虚补气,这同补血药中加一些补气药、补气药中加一些补血药是根本不同的。
阴虚补阳,阳虚补阴,这同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也是有本质区别的。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阴阳互根,气与血,阴与阳,它们二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但是又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气虚有气虚的症状,血虚有血虚的特点,气虚补气,血虚补血,都各有侧重的一面。
以阳虚为例,如临床有些心脏病之属于阳虚者,其阴必偏盛,所以常出现心慌气短,大汗,甚则四肢厥冷,舌质淡,苔薄白,脉象虚大或有结代等症。
此时心阳式微,即有阳亡厥脱之变,理当重用参、附、桂、姜等药,以益气回阳为急。若不补其阳而误补其阴,就会导致阴之过甚,而“重竭其阳”,使阳虚加重。
临床亦常遇见一些心脏病患者表现为阴虚的,阴虚者阳必偏盛,因此,出现的症状与上面阳虚者不同,而见心悸烦乱,面赤颧红,口燥舌绛,脉象细数等症。
此乃心阴为火所灼,水火失于既济,真阴枯竭在即,理当重用生地、玄参、丹参、麦冬、丹皮、芍药、生牡蛎、龟板、地骨皮等品滋阴潜阳、凉营除烦为急,若不补其阴而误补其阳,岂不等于火上添油,必然使阳气更旺,阴虚更甚,越补病情越重。
另外,气虚补气,用四君子汤主之,还必须了解《内经》上讲的“少火生气”的道理,在补气药中辅佐一些助火之品。
如在人参、*芪、白术、炙甘草等补气药中,加入少量的肉桂或姜、附,这对气虚康复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气虚补气在治疗上的应有作用。
但临床确实也常碰到一些慢性疾患,如老年慢性支气管哮喘并发肺气肿的病人,长期呼吸困难,喘咳不已,由于肺气耗散过极,形体日瘦,卧床不起,久则母病及子,导致肾气亏虚,命门火衰,无权温煦摄纳。
此时,单用补气定喘药是无效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常在补气定喘药物(即人参、*芪、五味子、冬虫夏草、沉香、苏子、杏仁、紫石英等)中,加入少量肉桂、附子温肾之品,往往收到良好效果。
无数临床实践证明,应用这种方法,能使病情迅速缓解,个别患者在万分痛苦的情况下,服药三五剂后,呼吸困难与喘咳即明显减轻,畏寒怕风汗出等症亦很快消除,精神逐渐转佳,食量随之增多。
所以“少火生气”之法,如能运用得当,依据临床验证,确有实践意义。
其他如慢性脾虚泄泻、重症肌无力等病,同样可用此法治疗而获得较好效果。
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根据“气有余便是火”与“壮火食气”的理论,我个人认为,补火一法,也不宜久用。原因何在呢?
因过盛之火,亦可使人体气血阴阳失去平衡而发生其他病变。
所以,如果在补气中加入大量肉桂、附子、干姜等温热药,有余之火非但不能达到生气的目的,反过来还会伤气。为此,在采用此法时,必须掌握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