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治疗专科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跟随蒋介石去台湾的士兵生活如何干体力活维 [复制链接]

1#

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在某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年4月,伴随着国民党军在渡江战役中兵败如山倒,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已成定局。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百万雄师过大江”,如秋风扫落叶般占领南京。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萧家福曾几次有机会回到重庆的土地上——他的部队在那一年去了浙江、海南、云南和贵州,特别是在贵州,离重庆仅有几步之遥。

渡江战役

但无奈国民党的败退,让他回乡的愿望落空,只得眼巴巴地跟随部队前往台湾,开启一段新的生活。

到达台湾,萧家福和很多随部败退一同前来的国民党士兵一样,住在台北的眷村——这是台湾当局专门安置国民党部队的村子,住在这里的人们都过着平淡而清贫的日子。

为了跟过去的生活划清界限,萧家福改名为萧运骞,他不想让自己在大陆起的名字带到台湾,以免在别人喊他的时候,勾起他浓烈的乡愁。

他小时候没怎么读过书,也没什么特长,也就没有什么专业技术性强的营生可以做,只能去干一些出卖体力的苦力活。

台北的眷村

但骨子里非常有韧性的他,十分能吃苦,多年来做过清洁工、钢铁厂工人以及保洁工人,一直身兼数职打着工,从刚到台湾时候的20岁出头,一直到快40岁才攒了钱娶妻生子,可以想见他生活的艰辛程度。

但是,即便已经十分刻苦地工作,生活依旧饥一顿饱一顿,在他的小女儿萧慧蓉9岁那年,妻子因为贫穷且无法忍受眷村的生活而离开了他,抛弃了自己的三个儿子与两个女儿。

已经年过六旬的萧家福,不得不继续拼命挣钱,以抚养几个还没到工作年龄甚至未成年的孩子。

曾经的故土家园已经无缘再见,自己组建的家庭居然也支离破碎,萧家福的人生一步步跌入了谷底。

破旧的眷村

回忆这段日子的时候说,萧慧蓉眼睛里泛着泪光。

“爸爸从年轻一直做工到老,非常努力地挣钱。妈妈离开我们的时候,把钱都拿走了,只留下了三千块台币作为生活费。爸爸不仅要抚养我们,还要还贷款,每个月60多万(台币)。

他在钢铁厂做工一直做到76岁,还是因为出了事故断了腿、已经丧失了工作能力才不得不退休的,要不然直到现在他还会继续干下去。”

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干到70多岁,可以看出萧家福身上那股重庆人的坚韧和吃苦耐劳的尽头。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些钱只够他们一家人维持基本生活开销,根本就不可能支持他回到故乡重庆认亲。

就像萧慧蓉说的那样:“这些年,爸爸都没有机会回重庆,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可以联系上的亲人,另一方面是生活非常艰难,能活下来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萧慧蓉、萧慧蓉

所以这些年,萧家福只能把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埋藏于心底,想家的时候就往西边看一看,仿佛他的眼光能够穿越海峡,穿过广袤的中国大陆,到达让他魂牵梦萦的重庆。

而对于家乡的深深思念,似乎也成为了支持他生活下去的动力。有的时候遇到了很大困难,他就会想起家乡的父亲母亲,想想他们是如何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把自己和弟弟妹妹们拉扯大的。

战乱年代抚养孩子比自己更不容易,况且他作为家里的长子,没能为家庭尽哪怕一天的孝,父母还在不在人世他都不得而知,自己亏欠他们许多,又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的艰难呢?

年轻的萧家福

物是人非回乡无门,一度心灰意冷

在年停止炮击金门岛以前,中国大陆与台湾当局的关系十分紧张,海峡两岸的经贸往来与人员流通也几乎为零。

那个年代独特的政治氛围,决定了大部分曾经从大陆迁往台湾的老兵,都探亲不得、返乡无门,即便是有亲戚和子女在海峡对岸,也只能隔着海峡眺望。

国民党当局长期严守“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早年惟恐退伍军人离开台湾,偷偷回到大陆老家,特别是在眷村,担心他们一去不复返,致使台湾兵员出现短额,影响到台湾当局的“安全”。

所以,台当局以十分严苛的法律法规禁止退伍军人返回大陆家乡,长期以来始终是国民党当局牢不可破的基本政策。

金门岛

这一政策也极大影响了萧家福的寻亲梦想。在两岸关系最为紧张的时候,为了能离家近一点,作为军人的他甚至报考了台湾当局派往金门岛的装甲部队,驻守金门岛的据点。

尽管他并没有真的前去,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离家乡更近一点的方式,就只有这一种选择。

年之后,两岸关系稍有缓和,经贸往来逐步恢复。

直到,台湾当局开放了往来大陆的交流路年线,才将两岸沟通的闸门彻底打开。

台湾人回大陆探亲

而与萧家福思乡一样,萧家人特别是萧家福的兄弟姐妹们也同样想念他,恰巧一位萧家姑婆的女婿,在年从台湾回到重庆探亲,萧家便委托他回到台湾去打听萧家福的消息。

毕竟,他们跟萧家福已经40多年没有了联系,只能通过这种近乎于大海捞针的方式寻亲。

这位女婿回到台湾后,立刻通过报社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很快就顺利联系到了萧家福。消息传回重庆,萧家人十分欣喜,马上给萧家福送去了一封信,介绍了一下家里人的情况,以及盼望他能够回来的急切心情。

萧慧蓉还记得,在接到家里的信之后,父亲痛哭过好几场:“他是一名军人,从来都不会哭,哪怕后来妈妈离开我们都没见他这么哭过,但看到这封信他哭成了泪人。”

萧慧蓉

信中的内容是,他的父亲在他离开大陆后不久就因病吐血而亡,身体不好的母亲很快也去世了,家中的亲人们身体也不太好,兄弟姐妹的生活状况也非常一般,二弟萧家禄的肺病非常严重,危在旦夕。

事实上,在这封信寄来台湾后不久后,二弟就因为肺气肿已经去世......

这一年的萧家福已经年满60岁,却依然要为了家庭而奔波,维持他们一家六口人的生计,无论是物质条件还是客观事实,回重庆变得越来越不现实。

为了让重庆的家人知道自己生活的现状,以及弥补自己无法回家的遗憾,他安排全家拍了一张全家福寄回重庆。当时他的妻子还没有离开她,这张照片里还能看到。

全家福

由于妻子是一名台湾女子,且他们生活的环境是台湾人讲话的语境,所以他的五个孩子都是讲台湾普通话。

可是20多岁才送大陆来到台湾的萧家福并没有受到太多环境的影响,一辈子讲话的口音都是偏重庆味的普通话,实在是乡音难改。

了解了家乡的情况,并评估了自身的条件后,萧家福觉得自己可能很难在有生之年回到重庆。自那以后,他把父母的灵位拿出来摆在家中。

每日祭拜,还经常嘱咐自己的子女们:“虽然你们出生在台湾,但是你们和我一样,都是地道的重庆人。按照萧家的家谱排行,你们都是‘邦’字辈。要记住,你们的根在重庆,有机会一定要回去看看。”

萧慧蓉(左)

他也是按照家谱的名字“邦”给子女起的名字,男孩子都有“邦”,跟家乡那边家谱的排字一模一样,目的就是不让孩子们忘掉自己的根。

子女们为了不让他回忆往事而伤心,刻意不问他小时候在重庆的生活经历。但他却时常娓娓道来,自己小时候在重庆的农村编草鞋、挑煤炭的日子,以及在童年时期经历抗战艰难度日的时光。

这样充满了艰苦气氛的回忆,只因为跟故乡有关,居然也成为了萧家福残留在记忆深处的快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